TED是一个会议的名称,它是英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TED是社会各界精英交流的盛会,它鼓励各种创新思想的展示、碰撞。每一个 TED 演讲的时间通常都是18分钟以内,但是,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听者的心,并引起人们的思考与进一步探索。
TED演讲不论对于在校学生,或是成年人的终身学习,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TED.com上曾有一则评论,wylie jones说TED不但可以是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科技、娱乐与设计),还可以是teaching, encouraging, developing(教育、鼓励与发展),或 talent, energy, daring(才智、能量与胆识),或 thinking, enlightening, discovering(思考、启发与发现)。
TED的三种类型
Oliver Ding将TED演讲的教育作用归纳为三个类型:
- 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教育,鼓励与发展
TED.com上有许多教育相关的演讲,演讲者有的本身就在从事教育事业。有的演讲者研究学习模式,还有的演讲者则投身于教育公益事业。这些演讲者的经历,以及他们分享的思考,值得教育工作者们借鉴和学习。什么是好的学习模式?什么是好的教育机构?什么是好的学习环境?相信大家可以从这些演讲中找到答案,获得启迪。 - 人格形塑与自我探索:才智、能量与胆识
对于学习个体来说,TED则提供了更多的精彩演讲。可以说,每天看一个TED演讲,相当于阅读一本人物传记。人格形塑是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如同积极心理学家马丁·赛林格曼所说的,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使用你的长处,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 TED的演讲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投入激情与爱,并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贡献,超出个人生活的局限,放眼宏观的世界。 - 多元思考与创造灵感:思考、启发与发现
看TED演讲不是单纯为了18分钟的精神快餐,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灵感、开拓思路、培养多元思考能力的好办法,舍此就不真正意义上的 TED 了。 从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演讲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领悟到有关创造力的一些奥秘:好奇心,跨越边界,毅力。对万物充满好奇心,善于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和启迪,是高创造力人士的共同特征之一。跨越边界不仅可以带来触类盘通的灵感,也可以带来领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引导出多面向的自我,丰富我们的个人人生。
深入学习TED资源的四个步骤
阳志平曾以TED为例子来讲解元认知学习, 他总结了四个步骤:
- 第一步:组块学习
- 第二步:主题学习
- 第三步:深度学习
- 第四步:开始创作
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循序渐进深入运用TED资源开展学习。
第一步:组块学习
刚开始面对庞大信息量,常常不知道如何归类,此时,采用社会推荐体系是一个方法。我们查阅TED官方网站,发现恰巧他们也有playlist功能,比尔盖茨等人都分享了喜欢的TED视频。好的,按照自己兴趣,去翻阅一些列表:
在这里,列出了TED最受欢迎的列表。我们发现,名人创建33个;TED创建的104个。
OK,元学习的第一步完成:建立组块。
我们将上千个世界级的知识点分解为更小的组块了—–从1400个视频到33个列表或者104个列表。
第二步:主题学习
虽然已经精简到百位数以下了,值得学习的TED视频仍然很多?怎么办?这也是当今时代,学习常常面临的情景:小的知识点实在太多了。光是一个体系之下的组块就常常上百。此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精简,这就是主题学习法:一次集中攻一个主题。
比如,这月只看跟自我提升相关的视频,如这些列表:
下一个月,我们只看心理学与脑科学的:
- What makes us happy? | TED Playlists | TED
- Our brains: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TED Playlists | TED
- How does my brain work? | TED Playlists | TED
2012年11月,著名的出版公司Wiley宣布与TED合作,推出了TED Studies学习系列,将TED演讲变为更靠谱的学习资源。
Social Sciences [HTML_REMOVED] Humanities板块的课程包括:
-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 Statistics: Visualizing Data
-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Cyber-Influence and Power
- Religion: Understanding Islam
-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Reworking the Western Diet
- Urban Planning – Ecofying Citi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Media [HTML_REMOVED] Journalism – Covering World News
Science [HTML_REMOVED] Medicine板块的课程包括: – Marine Biology – The Deep Ocean – Physics – The Edge of Knowledge – Neuroscience – Mapp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Brain - Statistics: Visualizing Data
在主题学习时,此时,就需要做更多的体力活,比如,写笔记、创建列表等等。你可以采取一个这样的步骤。
第三步:深度学习
请格外注意,社会化推荐机制只是建立组块方法之一,它并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法。我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专业地位很高、干货多的好书,在豆瓣上经常评分很差;相反,一些伪科学图书,却是高分。所以,在通过社会化机制建立对体系一个初步认知之后,此时,深度学习更重要。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做一个树形结构。在学习早期,需要执行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在学习中后期,需要深度优先搜索。此时再执行广度优先搜索,则会陷入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思维弊端,容易长期停留在学习的平台期,对较肤浅的知识了解极多,但是难以迈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日本剑道的守破离、从小兵到专家的德雷福斯模型说的都是这回事。在打破规则之前,先遵循练习。同样,友邻 @M. Tong 这篇书评登峰造极的艺术 (评论: Mastery)说的还是这个道理:
本书中谈到,登峰造极的是分一个一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长期的平台期,在这段平台期你要面对新的不熟悉的内容,通过稳定、长期的训练将它们内化(刻意练习)。只有你将基础的内容内化之后,面对高阶的内容你才能应付自如。这和初学象棋的人不可能有策略是一样的道理--首先得知道基本的走法,然后知道一些简单战术的搭配--不断往上提升组块的抽象程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到“内化”是必要条件。我相信学习数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抱怨数学太抽象,没有太直接的实际用途--但惟有内化这些思维方式,你才可能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理解更深刻的理论结果。
作者谈到登峰造极之路上的三种人--其实或多或少就是我们自己。
- 浅尝辄止者(Dabbler): 每投入一个新领域,看一本新书,新工作,新感情都兴奋不已,但从来没有做出深度。他们不能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他们的激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书,新的感情来重新点燃他们的激情。
- 偏执狂(Obsessive): 对得到结果很执著,急于通过大量努力来快速提升自己,忽略基本功,寻找捷径,不断地学习具体、高级、直接的技术。同样地不能忍受平台期,一发现自己进步不了,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在感情方面,不能忍受平淡,通过不断地制造浪漫来保持高潮。
- 骇客(Hacker): 愿意一直待在平台期,常常忽略登峰造极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这三种人是登峰造极的敌人,也是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的部分。每投入一个新领域,看一本新书,新工作,新感情都兴奋不已,但从来没有做出深度。他们不能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他们的激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书,新的感情来重新点燃他们的激情。
目前了解一个新学科体系,较快的方法是通过维基百科与各个专业学会的分会设置。在前一阶段对TED视频的学习,结合查阅相关维基百科,我们基本会对某个领域形成较深入的认识。但是,此时,还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准。
可以做些什么?可以这么来进行深度学习:
- 增加知识树的抽象水平: 从视频到博文到专业教材再到论文依次递增。视频往往给出一个最有趣的方向,但是并不清楚作者处在知识树中什么样的位置。此时,查阅作者原著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论文,会更清楚作者的历史地位以及不足。
- 精细加工:做笔记等等都是精细加工的方法,不要投机,有很多体力活是终身受益,构成了学科基石,如心理科学的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科学方法论。
- 意义编码:比如,刚开始对这个演讲者很陌生,慢慢地,查阅她、他更多材料,就对她、他形成了更丰富的认识。
- 情景学习:更多参见老文:心智工具箱(12):刻意练习
- 有反馈的测验:测验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对别人复述是个测验、写出来是个测验、参加正规考试也是个测验!这样,慢慢地,学会提出自己的目标,再到评估自己执行目标如何,如此反复,元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很多了!
深度学习时,会常常遭遇平台期。广度优先搜索侧重高阶抽象能力,因为符合人类天性,容易培养;但深度优先搜索,将遭遇很多平台期,不容易培养。别无他法,硬扛着过去。如此反复反复。慢慢地,元认知学习能力就会提升。
第四步:开始创作
做点什么吧,干货总是比吹牛更重要。正如Paul Graham在【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中所写道:
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
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Gino 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
比如,假设你是一位开发者,通过上述文章的讲述过程,我们马上会产生一些想法:
- 既然TED官方网站的播放列表很有用,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创建一个用于记录自己播放列表、学习进展的小的app呢?它不仅支持TED,还支持其它类似于courera等网站呢?
- 这个牛人讲了这么有趣的故事,我能不能写一封邮件给她,看大家有什么合作可能性呢?或者,纯粹地就是一个致敬?练习一下英文写作技能?
如此循环,慢慢地,我们更容易:
- 更快速地处理大信息输入
- 更高阶的思维抽象能力
- 更开阔的视野
- 更好地元认知技能
我常用的一个技巧就是,在进入某个领域时,会用写维基的形式,假设自己要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的体系会是什么样?有哪些打动我的地方呢?请注意,书成没成稿、写没写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书这种形式带来了这样的好处:
- 通过纲节目的树形结构逼自己思考体系问题,所谓爬树与跃迁
- 通过打动自己的地方思考这个领域最创新与最核心的干货是什么,所谓初心
本文改编自阳志平的文章《元认知学习示范:以TED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