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爱到深处,自然会有一个感觉:我们不拥有孩子,孩子不属于我们。我们和孩子,以这种亲密的方式,有缘共处一段时光。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爱我们,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这样爱他们的孩子。
纵向的看,一代一代人的身上,流淌过去的是爱,人性也好,神性也好,佛性也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体验一种无我。横向的看,我们都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所有的人,就像同一个河流里的浪花。我们深层都是相连的,我们已经连接在一起。看到这一点,爱自然就会流动起来。
我们,代表了未来孩子将遇见的所有的人。我们给他的这些爱,都是他未来将要感受到的爱——他所要接受的或付出的爱!
以下是罗玲老师《积极教养策略》公益讲座南方巡讲笔记
这里也想再次感谢各地的朋友们对我的公益讲座的大力支持!感谢每一位组织者和志愿者朋友,你们的无偿付出使得一切成为可能!期盼着以后有机会跟更多朋友见面!
讲座名称为“积极教养策略”,就不是具体的方法指导,而是总的大的思路。带孩子是一个综合的做法,有时就像中医一样。有些家长思路过于狭窄,关注在某个点上,觉得这是个负面情绪,就去想怎么调整情绪,觉得这是个自控力的问题,就去想怎么解决自控力。在我看来,这不是某个点的问题,而是综合的问题。对孩子任 何一个小的状况,应该有综合的思路。
事例
3岁半的小女孩,玩积木,积木倒了,开始闹情绪。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能让孩子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呢?
如果家长反馈,没关系,慢慢来,会成功的。多试几次就行了,孩子的反应可能更生气、更愤怒。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家长告诉他一些做法,他就能接受,需要他自己去总结、去感受。
策略之一:爱的油罐
一、孩子的闹,常常只是需要你给他爱的油罐加油的信号
我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爱的油罐。孩子哭闹,一种情况是生理油罐匮乏(饿、困、累),另一种情况是爱的油罐匮乏。过去一些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哭闹,需要进行行为纠正。这是行为主义理论带来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际可能并非这样。
事例1 小班、中班的孩子回家前,总要家长买零食,要坐摇摇车,其实不是真的要那个东西,而是想妈妈表达对他的爱。如果来接孩子的妈妈主动抱一抱孩子,给他加点油,他也就不再需要通过买东西来索取父母的爱了。 事例2 小幼儿入睡困难很普遍,会提出各种要求,要讲九本书,家长如果为这事较劲,反而结果更糟。如果是我,我会给他讲十本书,这是一种接纳的态度。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纳,情绪就会平稳,更容易入睡,也可能对于大宝宝,则可以坦诚地说,妈妈累了。我曾经就有过,跟女儿讲故事讲着讲着变成了降调,于是我说,哎呀妈妈没电了,给妈妈按摩后背,发个电。我想,把她折腾累了,不就睡着了嘛。
二、给孩子爱的油罐加油,从日常教养层面来讲是一种策略,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层面来讲也非常有意义。
现在的研究发现,12个月大的孩子,与养育者互动,就能得出一个爱的理论、爱的信念。从心理学术语上说,就叫内部工作模型。
内部工作模型也分好多方面。
- 人际关系方面。如果能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那么孩子长大点,上学后,他首先内心有个理念,他人是友好的。家长都重视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所谓交往,不仅仅是给孩子机会去接触别人,更多的是最初的几年关于人际关系形成的信念,相信他人对自己是友好的。
- 自我的理论,就是我有能力得到养育者的关照、爱护,这是一个人自尊和自信的基础。
怎样给孩子加油?
- 接纳
接纳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追根溯源,往往是家长的某一个心结在作怪,是家长对自己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一些经历不接纳。
接纳的顺序:接纳父母 → 接纳自己 → 接纳孩子因为不接纳父母,所以不接纳自己。现在年轻父母对谈论原生家庭的话题比较热衷,但我希望我们当了父母后修炼一个功课,就是接纳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做了当时他们能做的最好的,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就跨越了对父母的评判,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只有我们接纳了自己,才有可能接纳孩子。如何接纳(明白两个事实):
▲每个孩子与父母期望所成为的那个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孩子此刻的阶段(年龄、眼下的状态)决定了他此刻的表现。小幼儿的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容易有各种问题,既有性别不同这个原因,另一方面,是对3岁以下的小幼儿这种生物太不了解。
- 连接
连接——爱、倾听、共情、玩乐、共享、陪伴要给孩子油罐加油,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就如给手机充电,数据线没插紧,就充不上电。如果父母人在心不在,没有全心投入,脑子里都是自己的事,就没有高质量的陪伴。实际上,不需要太长时间,只需要一小会全心的陪伴,孩子就能自己去玩了。 - 信任、祝福
这是当我们和孩子不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加油的方式。促进安全依恋关系的养育方式——敏感性、积极态度、同步性、亲密、支持、刺激。我们没有在加油的那些时刻:
▲不接纳孩子
▲被管教任务绑架了头脑孩子但凡有点非常小的状况,我们脑袋里就会冒出来一些“自控力不够”、“专注力不行”之类的念头。当我们的头脑、注意力太多地被教育的念头占据的时候,就没有给孩子的油罐加油,往往反而错过了对孩子的好的教养时机。
场景1:吃饭的时候
没有加油的时刻——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吃的,脑子里想着孩子蔬菜吃的少了,如何让他吃的多点。
加油的做法——父母自己开心地吃饭。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帮助。
场景2:孩子练琴的时候
没有加油的时刻——家长在旁边挑错,这弹的不对,那弹的不好。
加油的做法——远远地欣赏,将感受反馈给孩子。
自己积极、很好的生活本身就是好的教养。带孩子的姿态应该是:自己开心的生活,家长的气场就可以带动孩子。
当确实觉得有问题时,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不要先审判,而是看孩子的状态,给孩子加油。
策略之二:乐趣的油罐
一、乐趣与玩乐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 游戏是幼儿的语言
小幼儿更多地用右脑感知世界,对情境、情感和感观的东西能够明显感知,但逻辑思维能力很差。家长道理说多了,等于在挑战他尚不发达的左脑。同样一件事,用游戏、故事等方式来表达,小幼儿更能接受。 - 乐趣与游戏,是给孩子的心理油罐在加油。
通过游戏,能够让小幼儿迅速恢复心理能量,从情绪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事例
亦一女儿哭闹,连鼻涕带眼泪的,不好哄,亦一当时灵机一动,说我来给你表演一个“拔丝鼻涕”,她女儿一下子就呆了,被吸引住了,也就从哭闹的情绪中走出来了。 - 乐趣、游戏、玩笑,可以提供一种消解严肃的角度,教孩子学会灵活。
小幼儿的哭闹,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非黑即白的,但我们成人知道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有很多灰色地带。小幼儿不理解这一点,就会闹。
如果家长的管教,是以固执对固执,那就是成人的大脑降维了,降到了幼儿水平。如果家长变换思路,用游戏、玩笑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正面引导,不仅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还是通过自身的示范在帮助孩子大脑思维发育。事例
孩子吃菜,一盘胡萝卜,一盘别的菜,家长希望孩子多吃点胡萝卜。如果只是讲道理,说对眼睛有好处之类的,或者直接要求孩子必须吃,孩子并未会合作,如果采用游戏的方式,孩子在玩乐过程中,就有可能尝试吃胡萝卜。同时,这种游戏互动,也让孩子从吃或不吃的对立中走出来,变换了一个思路。
二、乐趣、玩,是能量,是人生动力之源
和爱的油罐一样,乐趣的油罐也不仅仅是体现在孩子日常管教层面,从人一生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这往往是家长忽视的方面。我们很多家长就是缺点游戏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乐趣、玩,这有多重要,它带给我们什么?
创造力,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心理健康,抗挫力和心理弹性,心理滋养。
- 关于人际关系。可以从夫妻关系中得到印证,夫妻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玩乐互动的,夫妻存续时间更长久。
- 关于心理健康。有人通过对死囚犯的跟踪研究,发现促成这些人最终走到这一步的原因,除了早期依恋关系不够、环境影响等因素外,还有一点是发现家长在孩子年 幼时严密控制,自由玩乐时间太少,导致心理状态很糟糕。现在新闻会看到有中学生考试考不好就跳楼自杀,其中一个原因是上学后,心灵处于不断被榨干的状态, 乐趣的油罐越来越空,最终心理枯竭。轻则产生抑郁症,重则被某一事件触发就一下子崩溃。
- 关于抗挫力和心理弹性,又叫复原力。这关系到我们在未来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如何去度过。生活中会玩,有更多乐趣的人,就可以更容易地度过。
- 关于心理滋养。玩和乐趣,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同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是工作,对另一个来说可能就是玩。比如科学家做试验,外人看来他是在工作,在他自 己看来,他是在玩。这种心理状态怎么能有?就在于6岁以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有没有与他这样互动,让他随处可以找到乐趣。
我们给孩子乐趣油罐里加的油,可以让孩子在一生中逐渐去提取,对孩子一生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三、我们成人如何变得更有趣、更会玩
- 运动
- 挖掘儿时的乐趣
- 接触有益资源
- 少一些目的性
- 尝试一些新事物、每天做点小的改变
- 自嘲、玩笑、颠覆
- 少一点在乎自我
- 简化日常生活
策略之三:正面教育、优势取向
正面教育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孩子的任何问题(不自信、爱跟风等等)都是综合的,更多的在于平时多给予正面的教育,让他建造大本营。
一、正面语言
强调正面语言,不是说家长每句话只能说正面的,也不是说家长不能对孩子说“不”。我主张与孩子之间以诚沟通,尤其对大一些的孩子。有的时候,确实需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周围人带来什么,知道我们对他行为的反馈。
之所以强调正面语言,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当年生活大多比较艰辛,物质条件较差。在那种环境下,他们的语言可能更多是负面的,是他们自己情绪的宣泄。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一不留神就“姥姥附身”,我们说出来的语言就是我们小时候听过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去改变。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家长是在及格线以下。只有改变了这一点,才谈的上以诚沟通。孩子越小的时候,越要注意。孩子吸收性很强,父母的语言会变成他日后头脑里的内部对话,逐渐形成思维模式。
二、进取型目标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有两种。一种有进取型目标,一种有防御型目标。对成人而言,这两种类型没有优劣之分。但在教育孩子上,更希望孩子有进取型的目标。
这两种类型如何形成的?主要是年幼时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反馈不同。
三、支持的态度
▲一切都可以从正面、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做。
事例
女儿爱做手工,自己做了一个好看的纸巾盒,尺寸小一点,平时用的纸巾放不进去。她就把卷纸一小块一小块撕下来对折、交叉叠好。不一会,就听到孩子爸爸在喊浪费纸,而孩子也喊我没浪费。过了一会,孩子生气了,就跑进屋。我就去跟女儿说,你看你的纸巾盒挺漂亮的,就是这个口不大,纸巾要是叠的太厚,会把纸 巾盒的口子撑坏。女儿一听,一张纸也不撕了,开始往里装纸巾。我这个说法,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的。
▲怎样正面地批评和给指导?
实际上,我对孩子的行为往往也谈不上表扬还是批评,就是给予反馈。做的好,也没有刻意表扬,就分析下怎么做成功的,反馈给她这个办法比较好,继续做;做的不好,引导她自己想为什么做不好,需要怎么改进。这就是正面的、支持的态度。
四、关注成长和收获
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不要先想着怎么惩罚孩子,惩罚不是目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不要纠结于如何开导孩子,家长的任务并不是要保证孩子一直开心。遇到挫 折,可以难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交流以后怎么做。这才是关注成长和收获,也叫做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我们应该这么看: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对我们教养方面加以改进的提示。任何事情都是有成因的,我们应该更关注因,不要与孩子的表现较劲。
五、优势取向
孩子的性格中有许多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每一种特质都可以从两方面来看,有正面的积极的,有反面的。许多家长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能看到积极一面的能力不够。所以,我们家长需要提高自己看到事物积极一面的能力。
国外有研究多动症的专家,他将这类孩子称为“分心的孩子”,并告诉他们,你们有超级大脑,相当于奔驰级别,但是刹车是二流的,所以要通过一些手段给刹车升升级。于是这些孩子都能非常配合治疗。
任何一个小孩,都有老天给他的优势,我们家长需要发现它。当孩子的优势、长处得到了发挥,能够大大提升他的自尊,发展出自信。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实现预言。我也常说一句话,成长是动态的。
正面教育、优势取向,不仅仅是我们在管教孩子中的一个策略,同时也是我们家长平时生活中应该有的状态。因为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对孩子也会是什么样的。自己平时生活中总是悲观的,负面的,又如何能在对待孩子时采取正面语言和优势取向呢。所以,作为家长要在平时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交往中,也多运用正面语言、支持的态度,逐渐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在对待孩子时,自然而然地就会采取正面教育的态度。这样,当孩子长到6岁,他会有一种原始的信念:我是一个好人,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而这个是我们很多成人都难以达到的目标。
策略之四:孩子在先、自主支持
一、自主与自律、自控的关系
我常说,要把孩子放在主动的位置上,这是给孩子自主。我把这条和自律、自控放在一起讲。这两者是不矛盾的。给孩子更多的自主后,自律就做的更好。只有在孩子有自主时,才能锻炼他的自律。
二、给孩子自主的重要性
自主是目的也是途径。自主感强时,孩子做的更好。自主感是人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
有一项针对养老院的研究。一组老人,自己负责浇花、饮食等事项;另一组老人,日常生活则由工作人员负责。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两组老人中,掌握感高的老人,身体更好,死亡率更低。
三、自我决定论
这是八十年代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满足三大心理需求,可以帮助人增强内在动机,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哪三种心理需求:归属/关系 胜任/成就 自主(参考:内在动机的网课)
如何做一个自主支持型的家长?
- 生活小事,逐渐增强孩子的掌控度,放宽自主权,培养自我管理
比如:吃饭、如厕糖、零食自理家务学习时间管理零花钱。这是一个随着孩子逐步长大而逐渐放开的过程。女儿幼儿园毕业典礼时,搞冷餐会,发现好多家长还冲在前面给孩子拿吃的。如果吃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幼儿园能毕 业吗?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这些家长。还有家长问我,你女儿喝水喝的怎么样。这也不是这个阶段家长还需要操心的事情。 - 问开放式问题,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之策
- 积极倾听——孩子遇到困扰时,首先是积极倾听。孩子叙述事情的过程,也是在帮助孩子发展思维能力、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也许讲着讲着,孩子自己就理清了事情,也找到了办法。
- 等待、留白——事情讲完后,再考虑怎么办。也许这事对于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家长可以把这个大的困扰,分解成小的问题,再抛还给他,然后等他给出一个回应。这一点非常重要,家长不要太急于冲上去给方法。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也会更乐意去做,也会增强力量感。
事例
女儿刚上幼儿园不适应,想妈妈,怎么办?后来她自己想出一个办法。让我准备一个小纸片,画上一个笑脸,再写上祝福的话:妈妈永远爱你,放在口袋里。想妈妈了,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 控制灌输、给试错的空间——我们家长往往太想把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告诉孩子,也想让孩子避免我们走过的所有弯路。灌输,不仅是知识上的,也包括人生经历上的,我们需要去讲,但也必须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
- 自发的,孩子主导的游戏活动
不同游戏的类别,每一类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自由自发的游戏
- 有少量大人引导和拓展的游戏(很多教育发生在这类游戏中。大人低姿态加入,接纳后逐渐增加难度,给这个游戏一些挑战。)
- 大人主导的游戏(幼儿园老师主导的游戏)自由自发的游戏,孩子能够完全投入。这种游戏一定不能少。我们对小幼儿这种生物的了解其实很少,我们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游戏,是不是就真的是他所需要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作为家长要当心,不要控制过度。小幼儿此刻最有兴趣的东西和活动,就是此刻他最需要的。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现在,当孩子上小学以后,这种游戏就越来越少了,这不好。我的观点是,孩子就需要每天有一点时间可以无所事事地鼓捣些什么。家长以为没有养分的游戏,其实也是有意义的。孩子全部潜能都被调动起来,并且充满了孩子自己的创造,家长完全无法想象那些游戏、活动会演变、发展成一个什么结果。所以,这种孩子自由自发的游戏不仅小幼儿需要,大点的孩子也需要。
- 兴趣爱好与学业的自主学习
我一直认为,没有前面提到的自理的机会和自主的游戏,就不会有后面的自主学习。因为没有前面的机会,他的生活自理、自主安排时间等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且对自己能做事的信心也没能建立起来。
做法
* 广泛提供资源和接触机会,多尝试(少倾向性)
* 以兴趣为素材顺势引导(把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与你想要的目标挂上钩)
* 外在目标与动机的内化(参考以后关于小学生学习的网课)
* 帮孩子坚持,克服困难的小办法
* 学习中促进自律的小办法
策略之五:积极的推动与磨砺
一、接纳和推动缺一不可,推动随时在发生
孩子的成长取决于两方面因素:自身基因、环境(家长、幼儿园、社会、时代)。现在有种趋势就是过多削弱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孩子就是种子,会自己成长。我们一些爱学习的妈妈接受了太多关于爱与接纳方面的理念,结果反而变得不敢管孩子,这样导致矫枉过正,无意中变成放任型家长。我们要努力成为权威型家长,有关爱,有支持,又能提出符合孩子的要求,并监督孩子去做到,做不到时给予帮助。
推动从孩子一出生就发生了,不管我们做不做,都自然存在。孩子会经历寒冷、饥饿,在孩子睡着的时候会被吵醒。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是互动的,我们不需要过于呵护。我们家长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去调整自己的互动方式,否则就总像是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无形中延缓和妨碍了孩子的成长。尤其四岁以后,要对孩子有更多的推动,更高的要求。
▲理论研究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儿童发展提出了一个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都发生在“挑战区”
研究人员发现,爸爸抱起小婴儿时,婴儿的心跳、血液循环会加快。
▲养育方式不要过于精细
为什么敏感脆弱焦虑的孩子越来越多?
-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家长更敏感焦虑;
- 电视电子产品的影响;
- 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远离自然和劳作;
- 养育方式的改变,过度保护过度教养,养得太精细,接纳有余推动不足;
- 爸爸参与少。
甚至有些孩子换牙需要到医院去换,因为乳牙的磨损不够,自己掉不下来。
二、几个训练和要求
▲对自控力和专注力的训练
对于这一点,重点谈下男孩的教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好动的男孩特别淘气,家长对于管还是不管很困惑,常常在两者之间摇摆。我们必须要了解男孩与女孩是有差异的,妈妈对男孩头疼,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男的,不了解男孩。所以对好动、冲动的男孩,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
▲对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四岁以后就要逐渐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且,不能仅仅嘴上说,要用实际的动作让孩子接收到你和他之间的互动。男孩有时对你说的话会没有反应。男孩把整个世界看作他的实验场,做的事情都是在试探边界,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按钮,想看看动一下会发生什么。所以家长要有要求,要去教育。同时也要坚持,这个时间会很长。要有信心,无论他现在有多淘气,只要坚持去做,他会成长为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如果家长不管,就错失了让孩子锻炼自控的机会。
▲对礼貌的要求
我的感受是现在我们对礼貌的要求太低,应该提高一点要求。我们家长自己平时应做出更好的示范。
关于孩子打招呼的问题,现在一些家长不认同,认为这是成人的面子,不应该强求孩子。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们要采取好的方法。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礼,并不是如过去批判的那样糟糕。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反过来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思想产生影响。这与儒家强调“礼”是相一致的。我们去做了尊重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促使我们内心更尊重别人。一个孩子,在小区里遇到人,能主动打招呼,能打开交往的局面,这不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社交技巧的最基本的一点吗?
三、高要求,严格、积极的磨砺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说法,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快乐。但是快乐、幸福要细化,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要了解什么能带来快乐,不能把快乐简单地视作眼下的舒适、愉悦和满足。快乐更来自于成就感,自我实现,来自于帮助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及服务于更高的目标。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学东西,更多的收获是,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坚持、努力、进步、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责任感。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信念。对于兴趣班、学习技能的问题,我主张,在孩子5岁以后,要选择一样需要孩子去坚持去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做到的事情,一样就行。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我付出努力后,我能进步,我能有收获,产生成就感。让他相信,下次遇到困难时,我有能力去克服,他还会把这个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受益一生。
四、教孩子如何管理——压力、失败
▲压力管理:压力无所谓好不好,对压力如何解释更重要。适度的压力是必要的。
▲失败管理:家长不能剥夺孩子失败的机会。
首先是面对失败,可以沮丧难过。然后是总结,找到以后改进的办法。
五、简约育儿;物质主义;富足与幸福
这一点是我的一些补充,比较杂,但是又非常重要的一些内容。
▲简约育儿:对孩子,不是给的越多越好。我们自己也应该尽量过简约的生活。我们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孩子才能学会理性的选择,有节制。
▲物质满足与“足够好的母亲”
现在的孩子一般不会出现物质匮乏,而是物质充裕。物质匮乏感其实是我们这些七零后父母自己内心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反而需要一点物质匮乏感。
足够好的母亲:这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说法。就是不竭尽全力马上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能让孩子成长为更有调适能力的成人。做足够好的母亲就是最好的,做到一百分的母亲反而是不好的。我们缺的那二十分、三十分,正好是给孩子机会去锻炼。
▲富足感与明智地花钱
富足感不只是来自物质满足,我们需要教给孩子,怎样通过非物质的方式来体验心灵上的满足这种富足感。比如说,有乐趣的事,亲人们在一起享受的美好时光,有意义的事情。
钱花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美好体验,有意义感的事情上。
积极教养策略总结
- 接纳的态度——独立探索的基地。
- 基本的尊重和信任——自尊和自信,更会努力要做好。
- 对孩子的理解——他感到你懂得了他,他才会配合、信任你。
- 支持的角度——你的批评、指导、说教才会被听进去,被采纳。
- 积极的诠释——高标准和要求才能被认同,他也会尽力去做,做到后有成就感
- 积极正向的引导——学到如何管理压力和失败
- 家长强大的内心可依托、承载——孩子就会繁茂蓬勃地成长!
现在再回到讲座开始提出的3岁半的孩子玩积木的例子,如果是我,会先给孩子爱的油罐、乐趣的油罐、或者生理的油罐加点油,让孩子转换下头脑,待孩子的状态改善些之后悄悄撤离现场(把孩子放在主动的位置)。如果等一阵,孩子自己又接着努力搭积木,并且搭成了,这时我又可以登场,进行正面教育。问问她刚才怎么了,总结一下经验,是怎么!
结束语
关于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我们每个人心里确实都有一个内在小孩。我们家长心里的那个内在小孩常常很糟糕。需要有童心,有游戏力的时候,发现自己不会玩。我们教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长大,走入人群中时,他的内在小孩不错,又有安全感,又有满足感,又有玩商,有游戏力。作为父母,就会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