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您有什么新的认识?
很感谢学校提供这次机会,请专业的老师给家长讲授这节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并且让我自己反省和思考。如果是父母单纯自己带孩子可能问题很多问题还好处理一些,父母意识到自己问题所在,去积极改变,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父母以及两边的老人一起帮着带孩子,这样的环境下更加深刻感受到原生家庭对父母的影响,我们又这样再去影响孩子。
拿我自己家庭来说,我父母从老大一出生就帮我们带孩子,带了老大带老二,老人很辛苦。但我父母之间总是吵架,我母亲一直都是女强人的形象,操持内外,年轻的时候我父母还能忍,但现在父亲年纪大了脾气也很大,几乎天天家里都吵吵闹闹,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吵闹,大声嚷嚷吵着架说话已经成为父母的一种日常状态。父亲负责接送孩子也经常对孩子管得比较严格,认为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比如饮食习惯、早起早睡、按时高效完成作业等是最重要的,初衷是好的,但就是脾气特别不好,对孩子整天催促、斥责,从小也这么管我甚至现在也是这样管我,希望全家人都按照标准的时间来工作学习生活,从早上起床就催促,一件接一件,赶着起床、吃饭、上学上班、回家作业、睡觉……我见着我父母这样吵吵几十年,父母夫妻间不能相互沟通,沟通也基本靠吵,到现在父亲这样管束孩子管束我们,为此我非常非常苦恼,我非常反感这样的生活方式,总想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总觉得现在生活在一起没办法,不生活在一起就好了。今年有段时间父母出去旅游了,我自己在家带孩子,每天早上我惊讶发现我居然在重复着我所反感的父亲做的同样的事情,对孩子无尽地催促,跟老公为家务纠结,无法好好沟通,我才发现并且深深意识到原来潜移默化中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复制品,不管他们是否有形或无形在身边,他们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他们的简单生活不喜群居,他们大声说话像吵架的嗓门,他们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养护,他们好的坏的品质,他们接人待物的处事方式、不良的沟通方式、生活方式、对待婚姻伴侣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方式,甚至说话的语气语调都在我身上形成了烙印。
有一次我听到一首英文歌,优美的旋律,将孩子对母亲的爱的,我记得其中一句歌词震撼了我“when I grow up,I will become you!”我电一般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我变成了我父母复制品,我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我!我一度很恐惧,因为我感觉我无力改变父母,总觉得现在的现象主要是他们的问题,只要跟父母间爆发冲突总感觉是他们的问题,他们观念不好,意识不好,好像也没有太多力量改变自己,我希望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但却有点无能为力。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点成为了我的心结,让我自己无法挣脱一样。
今天听了老师的讲座,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我自己。老师今天讲到的一句话,你无法改变你原生家庭,但要积极思考问题。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虽然有些道理跟大白话一样,你无数次看到听到但真的做不到,走不到你心里,但某一时刻却突然会打开你的心结。就像这句”要多从正面去考虑问题”,我总是纠结于我原生家庭给我现在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就像老师今天讲课提到的那个痛哭流涕的孩子诉说他的父亲辱骂他每天做作业那个例子,老师在例子中说“你父亲是个有责任的父亲……是个好父亲,他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陪你写作业……”席下的我,想到我父亲,我总是在纠结我父母吵吵闹闹不能好好说话,纠结于父亲总是干涉我和孩子的生活太死板好像总也停不下来的生活节奏,纠结于父母总是絮絮叨叨啰里啰唆。其实从另一面想想,我其实很幸运,我父母从小对我无微不至地关爱,正是他们对我负责点滴的照关爱,也让我现在去爱我的孩子,他们帮我带两个孩子,操持家务,能让我安心工作和专心于孩子教育。我原来特别纠结于我父亲在我怀老二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你不应该要老二,你有了老二,我就没有了幸福的晚年!”我曾经非常气愤我父亲居然说这样的话,我自己有能力带孩子为何我有了老二,你就没有幸福晚年?后来我明白了,说出这样话的父亲是已经决定要放弃他晚年自由的时间又来全副精力帮我带老二,正因为是他的责任放不下,他只要在他就会尽他全力帮儿女扛下生活的担子,也只有自己的父母才会这样全心付出。而他们的问题也仅仅只有点说话语气不好,沟通方式不好,这么一想我感觉不那么纠结于心了。
我今天的收获在于我终于想明白我们都来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也会有好的和不好的各个方面,而我们作为子女,要去改变原生父母身上不好的东西,期望这样去塑造好的家庭氛围不太现实,我更应该想到他们给予我的好的部分,不纠结在不好的地方,尽量去改变我自己的态度、语气,这样才能给我们的孩子创造好的原生家庭。
2、作为父母,您将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如果是父母独自带孩子,问题可能会简单很多,作为跟父母在一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孩子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还是主要靠爸爸妈妈创造和协调。
首先,爸爸妈妈要做到孝顺自己的父母,尊重老人。老人可能有很多生活方式、思维认知、养育经验等方面跟爸爸妈妈存在很大分歧,但爸爸妈妈上班,家里可能更多是老人带孩子或者接送孩子,也就是说老人跟孩子之间的时间交流可能还大于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当出现爸爸妈妈和老人带孩子观念不一致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矛盾,原来我觉得老人不妥的情况时,我有时会当着孩子面去斥责自己的父母,有好几次孩子看着都伤心,跑过来很生气对我说“妈妈,不能这样跟爷爷说话!”我才知道,我为了自己宣泄情绪和所谓“道理”上占个输赢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他跟老人在一起时间长,有感情,而我们更应该在孩子面前去尊重孝顺老人。今天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孝顺父母使我的生活更有能量!”,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有能量而去孝顺父母,而不是仅仅从义务的角度去孝顺父母。我们往往恣意索取父母的爱,回应给他们一些冰冷的语言,不当的行为,而不去想父母是否会受到伤害。所以,对我家来说,给孩子一个有力的成长环境,首要任务是我自己的改变,从真正孝顺父母开始。
第二,母亲知书达理,保持自己情绪平和,育儿先育己。老师今天讲座的这句话很大冲击了我“母亲是孩子幸福感的来源,做母亲要知书达理,知书和答理是两件事情,答理是智慧跟学历无关”。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关注孩子教育,陪伴孩子成长,“知书”肯学习也乐于实践的妈妈,从老大到老二的出生,我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从各种教育理念到孩子学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等,但我最大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达理”上,我经常在看到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后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有时候还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有时候老公都严厉批评我“我看你是白看了那么多书!”确实看书知道理论和能情绪平和实践出来完全是两码事情。对我自己而言,如何能让我自己保持情绪平和,做到有情绪的时候不交流,交流的时候没情绪,真的真的很难,但我应该努力去学习,改正自己的这个最大的问题。修好了自己,孩子的问题就少了80%。
第三,放下自己的控制欲,给孩子更大的自己作主的空间。对比老师今天的讲座,我家属于“虎妈猫爸”类型的家庭,孩子从小基本我管的比较多,陪得比较多,我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感觉有点点倾向管控过度,而亲密感不足。孩子有时候出现情绪上的一些问题好像更愿意跟爸爸说,身体上的不适跟外公外婆说,记得有一次老公跟孩子讲情绪课里面提到“正向情绪、负面情绪”,两个孩子举例子正向情绪都是爸爸做了什么什么,负面情绪都是妈妈做了什么什么……但很感谢孩子,并没有因为我平时对他俩发脾气而对我疏离,他俩还是很依恋我,喜欢我晚上陪伴他俩读书、游戏、编故事,儿子还会常常跟我聊天, 喜欢听我编的各种故事。我家两个孩子还真是都属于比较自觉的孩子,自控力都比较好,儿子幼儿园的时候就上了很多兴趣班,虽然大部分都是艺术思维类的课程,但还是付出很多课外时间,现在孩子上了小学了,原来的兴趣班他也淘出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几项,自己希望深入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越是这样的孩子,我应该给他俩更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友。
第四,记住你首先是妈妈,其次还是妈妈,而不是老师。在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时候,我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原来总有意识去想“如何教孩子?”我也曾经花了很多功夫去捉摸具体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步骤等等,慢慢我明白了,作为妈妈陪伴孩子成长,无条件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和爱他们最重要,这点我也时刻提醒自己。
第五,给孩子正能量,正向引导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我家儿子自开学近两个月,总说不太认得班上同学,也没有什么好朋友,开始我有点着急和焦虑,总觉得孩子是不是在交友方面有什么障碍。有时候鼓励他无效的时候,难免会说他几句。听了老师报告,感觉在这方面还应该注意,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并且给予孩子等待成长的时间,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第六,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倾听孩子。上周带孩子去听“海上钢琴师”音乐会,音乐会完毕回家路上跟孩子讨论,孩子跟我看过几遍电影海上钢琴师,那部电影其实不是特适合孩子,是一部心理很强的电影,讨论人一些很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影片主人公是一位被父母遗弃在海船上的孤儿,自幼在船上长大,无师自通学会了弹钢琴,成为天才的钢琴演奏家,一生没走下船舱,最后与船同归于尽。孩子跟我就“到底下不下船,为何不下船”问题谈论,我问他如何看待,孩子告诉我“如果不是最后船要沉了,影响到他的生命的话,他下不下船都可以,他喜欢在船上就在船上,不喜欢可以下船。但是后来船要沉了,生命都没了,那还是要下船吧!”一个一年级孩子对这样的影片居然有这样的思考,我接着问“你觉得他为什么不下船呢?最后宁可不要生命也不下船”,孩子回答我“我觉得吧,他主要是因为害怕,他没下过穿,没上岸看过。跟我不敢跟小朋友交往一样,我也是这样害怕!”他曾经告诉他爸爸,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他主动去跟别人玩,但那个小朋友不跟他玩,还说他是坏孩子。虽然我真的不太清楚当年幼儿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居然对孩子心理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我当时怎么就一点没觉察到。
第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帮助孩子扩大他的朋友圈。对我家孩子而言,我不太担心他的学习能力,但情商确实让我有些担心。在家里跟妹妹就诸多磕绊,在幼儿园时候也是朋友不多,我也是希望他能多一些好朋友。我想我更应该做的不是担心而是积极去帮他找到一些办法,让他体会到交朋友的乐趣,创造他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
3、 对于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您有什么新的感受?
由于一直比较关注于孩子教育,其实在孩子入小学前,我自己还是有一些担心的,因为总是看到很多文章说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矛盾,就是学前家长意识的觉醒和落后的小学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看到些文章“入学一个月毁掉我六年的教育观”,也了解过华德福、蒙氏、国际学校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说实在的有些担心传统小学的应试化教育体系,也有可能是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想逃离应试教育,想给孩子们一个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
入学这两个月来,通过跟老师,看到万泉的一系列活动,孩子参加的社团活动,万泉自己印的数学、语文、英语歌教程,从上课的进度到孩子的感受,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万泉真的是在不急不慢地塑造一个人的方式再培养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上,教育理念统一,家长不焦虑,积极配合老师配合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4、您对家长课堂还有哪些新的需求和期待?
这类似的心理课程非常好,在了解了基本的对待孩子的理念之后,家长也希望进一步学习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另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学校就如何发展孩子阅读能力,小学各个年级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水平的阅读能力,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等问题讲座。